“生涯配置”這個詞,其中的“配置”很容易讓人想到“資產配置”。資產配置是指因應投資者個別的情況和投資目標,把投資分配在不同種類的資產上,如:股票、債券、房地產及現金等,在獲取理想回報之餘,把風險減至最低[1]。
因此,如果要去對“生涯配置”下定義,那麼生涯配置是指在職業規劃和生涯教育中,根據個人的特質和工作因素(關於這兩點的詳細解釋可以參考帕森斯的特質因素理論[2]),把生涯規劃到不同種類的職業或興趣愛好上,如現在非常流行的斜杠青年,在物質和精神上都獲得適當滿足以減少“稀缺性恐慌”之餘,降低人生的風險。
將資產配置和生涯配置聯繫在一起,那麼許多關於投資的理論和知識,就可以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相似的情景下做類比了。不過,要解決一個問題:資產配置和職業生涯規劃究竟能不能類比呢?
我認為是可以的,正如全球知名的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創始人裏德·蓋瑞·霍夫曼在他的書《至關重要的關係》(英文名The start-up of you)中的第一章“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企業家”提到的那樣:
"“每個個體其實就是一個‘小型企業’。” “不管是在矽谷還是遠在矽谷幾千英里的地方,不管那些人是否開辦公司,廣義的企業家精神無處不在。” “企業家精神是一種生活態度,而不只是一個商業概念”
《至關重要的關係》, 裏德·蓋瑞·霍夫曼
是的,如果一個人決定了不是要去自由散漫甚至渾渾噩噩地過掉這一生,而是想好了要對人生做一些規劃,那麼這個人就是一個企業。打個比方:大腦是管理層,手足是員工,生理需要的物質則是現金流。簡而言之,管理一個大企業和大基金是管理(資產管理),管理自己也是管理(生涯管理),都是“管理”,那麼對於這些方面,管理科學、管理理論就是通用的。
生涯配置的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斜杠青年”,相信大家對這個名稱並不陌生。“斜杠”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這個概念出自2007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rci Alboher寫的一本書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A New Model for Work Life Success。她在書中提到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這種無聊的生活方式,而是開始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杠來區分不同職業,例如,萊尼·普拉特,律師/演員/製片人,於是,“斜杠(Slash)”便成為了他們的代名詞[3]。
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Life Success, Marci Alboher
在《“多重職業”成為全球新趨勢》這篇文章中,作者詳細分析了這種“新趨勢”出現的原因。在持續數百萬年的人類採集社會中,人類面臨著危險和多變的生存環境,為此,他們不得不通過訓練讓自己獲得隨機應變的能力和全面的生存技能。然而,持續數千年的農業革命和數百年的工業革命先後把人類限制在固定的土地和固定工作場所,從事沒有多少挑戰的重複勞動。於是,“專業化”成了這個時代的“理所當然”。綜上所述,從人的喜好來說,喜歡多元的生活才是人類的天性[3]。
除了這種生活方式更符合人性以外,以下幾個重要社會趨勢也讓“Slash”越來越流行:
1. 在後工業時代,服務業將慢慢成為最大的產業,有更多的其他行業的人才跨行進入。
2. 這是一個知識和創造力的時代,拼內容的時代,價值創造靠的是那群能夠產出高品質內容和創造出有真正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的人。
3. 隨著優秀人才的需求以及他們本身可選擇機會的增加,傳統的雇傭制甚至會慢慢轉變成合作式,優秀人才在時間、利潤的分配上有更大的自主權。
4. 隨著新時代的來臨,整個社會重新燃起了對知識的渴望和崇拜,這將給知識型人才帶來巨大機會。[3]
在職業規劃中,有一個“刺蝟模型”可以幫助你找到最令你滿意的職業:
具體使用這個模型的方法,可以參考Karan Shah的TED演講:他以前是一名金融從業者:技能夠收入高但沒興趣。後來他嘗試成為一名金融知識的講師:技能夠有興趣但收入低。再後來他還嘗試成為一名政客:有興趣收入高但沒技能。最後他找到了所有圓圈的交集:成為一名教育科技公司創業者[5]。
然而,他也在演講中提到:想要找到一個對自己來說完美的職業是很難的,因為大部分職業都是各有利弊。然而,如果一個職業不能滿足自己的“刺蝟模型”,是完全可以通過兩個甚至更多的職業配置方式來完成自己的“刺蝟模型”。
古典老師在他所著的《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中的“好生活=愉悅+有趣”章節中提出:一份好的生活應該是有趣且愉悅的,然而有趣和愉悅很多時候是互相矛盾的。具體來說,有趣是一種和“不確定性”相關度很高的情緒,而愉悅則是一種和“確定性”相關度很高的情緒,從中可以看出其矛盾之處。然而,動畫片設計師為了吸引注意力很短的孩子,使用了“愉悅+有趣”的一二號主角模式,如:驢子和史萊克、佐助和鳴人、豪豬和小獅子王等。
有智慧的人懂得調配出適合自己的“不確定”。有的時候我們也會覺得我們是個在工作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那麼不妨嘗試“愉悅+有趣”的雙職業模式,讓我們不會因為單調而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產生懷疑。
與此同時,有意識地尋找一份屬於自己的“第二職業”,也是一種跳出自己舒適生活圈,探索新可能的積極生活方式。如果你想未來某個時間轉行,也可以把一些原本屬於第一職業的時間拿來做第二職業的prototype(原型),這一點是貫穿於《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的宗旨。
然而,這種生涯配置的反對者們最常用的反駁理由就是:人一輩子精力有限,所以要專注,而他們常常拿那些因為衝動“今天學學這個,明天學學那個”的人來舉例子。其中在《你真的明白“斜杠青年”的含義麼》這篇文章,作者指出了公眾的一個誤解:從“Slash”到“斜杠青年”這個翻譯並不準確,因為英文原詞Slash中並沒有包含“青年”的意思,而公眾把這種興趣非常廣泛的青年聯想為“文藝青年”。正是因為這種不自覺的聯想,“斜杠青年”才會給人一種不踏實,不靠譜的感覺。但根據Marci(前文提到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的說法,“斜杠青年”的核心標準應該是擁有兩個以上能被他人辨認的技能優勢。若僅僅只是接觸了某個領域,還沒有通過長期投入讓其成為自己能夠被認可的優勢,那麼這樣的人沒有資格標榜自己為“斜杠青年”。作者還提出:越成熟的人成為斜杠的可能性越大,因為時間和閱歷會讓人更瞭解自己,並且有足夠多的時間投入到喜歡的事情上[6]。
如果從投資的角度去思考,職業配置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比單一職業要好,這對應著投資方面的“分散投資”和“集中投資”。按照巴菲特的說法,如果你已經特別熟悉股票,並且有信心投資股票,那就專心做投資。但對於不太懂股票的散戶來說,分散投資、抗風險才是最好的選擇。這是資深投資者普遍認同的道理。那麼回到職業配置上,你是散戶還是專業的投資機構?在這方面,你需要端正自己的定位:如果你已經在某個行業處於頂尖水準,比如科技行業,在科研上發表過很多頂級論文,影響因數很高,是知名期刊的頂級審稿人。在工程方面,你是大型專案的總工程師、大國的工匠等等,最重要的是:能夠用自己的影響力撼動一個行業(類似投資操盤手)。但眾所周知,絕大多數人只能屬於普通小散戶,所以最好是‘分散投資’。
職業分配理論也可以迫使你為長期職業配置一些奉獻精神。在 Medium 文章貝佐斯、馬斯克和巴菲特對世界的看法不同,因為他們對時間的看法不同[7]中,作者通過展示哈佛大學教授克萊頓·克裏斯滕森發表的 TED 演講來說明這一點:
正如克裏斯滕森所說,當他從哈佛商學院畢業時,他所有的同學都有雄心勃勃的計畫,要產生影響並取得成功。在他們早期的同學聚會上,一切似乎都步入正軌。人們分享著他們所有的成功。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注意到了一些令人驚訝的事情。人們的生活在很多層面上變得越來越糟:
克裏斯滕森解釋了原因
這裏的每個人都被驅使著去實現自己的抱負。當你有額外的一盎司能量或額外的 30 分鐘時間時,你會本能地和無意識地將它分配給你生活中最能直接證明你取得成就的活動。
《創新者的窘境》克萊頓·克裏斯滕森
換句話說,他的同學陷入了短期思維。
第二個引述建立在克裏斯滕森享譽世界的工作之上,即為什麼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擁有數十億美元的資金並雇用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經常被初創公司擊敗——這在理論上是不應該發生的:
成功的公司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投資於能夠提供最直接、最切實的成就證據的事物。他們如此短視的原因是,他們是由像你我這樣的人(專注於成就的人)經營的[7]。
《創新者的窘境》克萊頓·克裏斯滕森
ABZ模型是我推薦的一種職業分配方法,ABZ模型最早是由Reed Gary Hoffman在他的書The Start-up of You中提出的,簡單來說就是主營業務的退場模型。在書中,他解釋說:
計畫A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至關重要的關係》裏德·蓋瑞·霍夫曼
計畫B是當你需要改變你的目標或到達目標的路線時,你轉向的。
計畫Z是後備位置:你的救生艇。
我的理解是:A計畫指的是我們為了充分發揮競爭優勢而正在做的工作,即‘主業’。B計畫指的是我們正在探索的一種工作,目的是準備因為各種原因改變A計畫,但又不想因為職業出現斷層而引起麻煩甚至恐慌,可以暫時轉入B計畫,即‘副業’。Z計畫指的是需要有一個計畫來承擔A計畫、B計畫等等所有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而沒有這個計畫什麼也沒有,即‘回家的路’。
這樣的職業規劃實施起來確實有一定的挑戰,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如何讓主要的副業和主業保持不互相干擾?對我來說更難的,依然是克裏斯滕森之前提到的:作為人的短期思維問題。大家都知道,最好的短期策略就是取消副業,把業餘時間全部用在主業上,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技能,在短時間內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提升。但是,在第一階段,你的B計畫還處於發展的初期,各方面都需要錢,而且B計畫未來的發展是否明朗,還不明確。這是一種誘惑,也是自我懷疑的理由。雖然說計畫已經制定好了,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很多模糊的想法一直在干擾大家的判斷。[8]
因此,大家不妨增強職業配置意識,確保自己的職業規劃能夠得到妥善實施。